了解色温,给照片最真实的色彩

在摄影的过程中,即使是同样的被摄主体,因为拍摄时间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颜色变化。了解拍摄场景所呈现的色温(K),能帮助我们正确测光、掌握白平衡,避免画面出现色偏问题。

色温

不同的光线、甚是不同时刻的同一束光线,都会有不同的色温,比如中午的阳光要比日出时的阳光和钨丝灯的光线蓝一点。而这种色温的差异很容易导致拍摄时产生色偏现象。

如果要把照片中的色偏还原成让我们看起来准确的色彩平衡,那么所拍摄的照片中就必须包括原始景物中的颜色,不过这些颜色会受到光源颜色的影响。而色温就是用来描述光源颜色的一种方法。

表示色温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绝对温度来表示,符号为“K”(Kelvin 的缩写)。另一种方法是用微倒度(又称微倒值或麦瑞德值)来表示,符号为 MIRED 或 MRD。麦瑞德值是微倒度的译音,英文原文为 Micro Reciprocal Degree,其计算方法为:M=1000000/K。

色温级别的范围包含了从微红光线的低色温到蓝色光线的较高色温。日光相应地包含了倾向光谱蓝色一端更多的光线,荧光灯包括了倾向红色一端更多的光线。这就是把日光称为“冷光”,把荧光灯称为“暖光”的原因。

下表所示是常用光源的色温或相关色温系数及微倒度值,从中可以看出,光源色温的高低代表着各自所含光谱成分的不同。如果光源的光谱成分所含红光成分多于蓝光成分,色温就会偏低;反之,色温则偏高。

常用光源的色温或相关色温系数。
当光源色温为 5500K 时,光谱成分中所含的红光、绿光、蓝光三种色光的比例大致相同,这时所发出的光在人的视觉感受上为白光,显色指数最高为 100。当光源色温低于 5500K 时,光源光谱成分中的绿光保持不变,但是红光的比例就明显高于蓝光。随着光源色温值逐渐下降,红光的比例不断上升,而蓝光则逐渐减少。

反之,当光源色温高于 5500K 时,光谱成分中绿光仍然不变,反而是红光的比例逐渐降低,蓝光的比例在逐渐升高。因此,光源色温的高低,是会随着光源的比例不同,而有所变化的。辐射是连续性光谱,色温值的高低代表着红光与蓝光的变化,所以可以用校色温滤镜来调节,使画面正常还原。

在摄影中,面对上述的各类光源,数码相机需要使用影像传感器来平衡由于不同光源导致的场景色温差异,使影像色彩与人眼所看到的相同,这个功能就是“白平衡”。“白平衡”可通过传感器以自动或是手动的方式来平衡不同色温的光线。“日光”(室外光)设定能平衡冷色调、偏蓝的日光,而“暖光”(室内光)设定能平衡暖色调、偏红的室内光。

不同时段的色温对摄影的影响

一天中光线的变化。
外景自然光的变化规律,是宇宙运动的结果。整个地球是在太阳光和天空反射光组成的自然照明下,随着地球的自转,不断地改变着太阳光的投射角度,这一投射角度的变化,不断地改变着太阳光的照明效果。

因为地球的自转运动,所以太阳光的光谱变化明显。而此光谱的改变,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景物的色彩。比较显著的有以下三个时段:

日出前和日落后

日出拍摄的景物。
日出前和日落后,景物被太阳散射光照射,光源色温偏高,光谱中有较多的蓝紫光,所以天空呈浅蓝紫色,而景物的色彩也会受到微弱的浅蓝紫色影响。

日出后和日落前


日落拍摄的景物。
日出后和日落前的短暂时刻,景物色彩丰富,冷暖对比鲜明。日出时所拍摄的色调,多为金黄色;而日落后所拍摄的景物色彩多为橙、红色调。这也是由于空气中介质不同,对光的投射、反射的程度不等,以至于色光的纯度有较大的区别所造成。要注意的是,日出前或日落后的光线通常是柔和并具接近单色的,这时候的光比较暗淡,所以拍摄时通常要用较长的曝光时间。


柔和的光线色彩。
正午

正午拍摄的景物。

正午的这一段时间里,色彩清楚明亮,可以准确地映射在照片上。如果在晴天的中午拍摄,阳光会使拍摄的景物更趋近于自然色,能准确地反映各种事物的原色调。

(本文转自 DIGI PH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