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点法和染法

 染,是指用淡墨和湿墨或色彩染出山石、树木的阴阳向背,以及染云雾、水纹,使景物具有立体感真实感。勾皴完毕,随之勾、皴浓淡形象的变化染墨或染色,染墨是为了加强厚度感,染墨不够、显得单薄;染墨过厚、皴被盖掉。要恰倒好处。明快处不要染或少染,重皴处要重染,染色要一遍一遍染上去,笔要大、水要足。【勾、皴(擦)、点、染技法可反复进行】。
在古典山水画中,宋画较讲究渲染,而元代以后,许多画法只有勾、皱、点而少染了,现代山水画则更重渲染,大有无染不成画之意。渲染确可增加画面蒙笼美,渲染时,通常采取皱阳面而染阴面较好,且生宣和熟宣的染法是不同的。
——熟宣渲染通常用分染法,塗染法,有干染湿染之分,干染不湿纸,涂上墨色迅速用清水染开。湿染先将纸喷湿,将墨色涂在欲染处,然后迅速用清水笔将边缘染开,使之形成浓淡过度自然的效果。塗染法主要用于染画远山,先塗出远山形状,然后迅速用清水笔将下面染开淡化,使之形成云雾状。
——生宣渲染通常用刷染法、点簇法、混染法、勾染法、积墨法或破墨法,也有干染与湿染之別,但干染易在两笔交汇处现一道白印,湿染则不会,湿染应先将纸喷湿晾八成干后进行。刷染法常用于染山石、树木的阴阳向背,是用笔沾少许淡墨,在欲染处采取扫、刷的笔法湿染,以形成浓淡层次。

元代赵原《陆羽烹茶图》中的“个字点”、“介字点”树叶点法

19839267_1

  点法,是中国画的基本笔法之一,也是山水画常用的表现手段。在表现树木、枝叶、远树干、苔藓时采用不同的点法。

19839267_2

  (明代沈周《小景山水》中的树木,运用“柏叶点”与“梧桐点”等点画法)

  国画点法多达二十几种,如个字点、介字点、胡椒点、梅花点、柏叶点、松叶点、梧桐点、攒三聚五点等。

19839267_3

  (近代陈师曾《山水》册页画树石点法)

  山水画中远处树木杂草的点法亦称为“点苔”,用笔轻松下落为“点”,在画面上,可用墨点,也可用色点。

19839267_4

  (宋代马远《水图》册页中多用水墨“渲染法”)

  染法,即所谓的“渲染”,是中国画的重要笔法。

  “渲”是用水和墨分别多次涂到纸上的笔法。

19839267_5

  (明代唐寅《王蜀宫伎图》中运用色彩烘染法描绘人物肖像)

  “染”则是同时用色笔和水笔,先着色笔,再用水笔把颜色烘染开,使其色调渐淡或渐浓的笔法,工笔人物画常用此法。

19839267_6

(刘松年《雪景山水》)

19839267_7

  (《雪渔图》)

  在山水画中,渲染云和水,也是对皴、擦、点的必要的补充。例如,宋代刘松年《雪景山水》中,用淡墨烘托冬景凝重的气氛。五代《雪渔图》中运用墨色烘染天空与河水,表现寒冷的雪中意境。

19839267_8

  (清代虚谷《观潮图》)

  清代虚谷《观潮图》中,运用水墨淡彩的渲染,烘托画面中钱塘潮的磅礴气势。中国画用笔千变万化,笔法多样,力求内涵丰富,形成自然生动的气韵与多姿多彩的画面效果。

发表评论